1.顾城诗所表达的意思和他生活的背景
顾城,朦胧诗主要代表人物,顾城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早期的诗歌有孩子般的纯稚风格、梦幻情绪,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咏唱童话般的少年生活。
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后期隐居激流岛,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杀死妻子谢烨后自杀。
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作品译成英、法、德、西班牙、瑞典等十多种文字。
顾城简介 顾城,男,1956年9月24日生于北京。12岁时辍学放猪。
“文革”中开始写诗。1973年开始学画,次年回京在厂桥街道做木工。
1977年重新开始写作。并成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诗人。
1980年初所在单位解体,失去工作,从此过漂游生活。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1988 年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
后辞职隐居激流岛。1992年获德国DAAD创作年金,在德国写作。
1993 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辞世。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
顾城是朦胧诗派的主要作者,著有诗集《白昼的月亮》、《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方的孤独者之歌》、《铁铃》、《黑眼睛》、《北岛、顾城诗选》、《顾城的诗》、《顾城童话寓言诗选》、《顾城新诗自选集》。逝世后由父亲顾工编辑出版《顾城诗全编》。
另与谢烨合著长篇小说《英儿》。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顾城的诗》。
诗集《白昼的月亮》。 顾城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
与舒婷的典雅端丽、委婉绰约、美丽忧伤相比,顾城的诗则显得纯真无瑕、扑朔迷离。但是,在顾城充满梦幻和童稚的诗中,却充溢着一股成年人的忧伤。
这忧伤虽淡淡的,但又象铅一样沉重。因为这不仅是诗人个人的忧伤,而是一代人觉醒后的忧伤,是觉醒的一代人看到眼前现实而产生的忧伤。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经历过“文革”的一代青年,对著名朦胧诗人顾城(1956年9月~1993年10月)的这两句诗是再熟悉不过的了。
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朦胧诗,是当时激动人心的思想、文学“解放”潮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当代新诗革新的起点。在顾城冥寿50周岁的前一年,四卷本的“顾城文学系列”首卷―――《顾城文选?别有天地》近日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
顾城1962年开始写诗,1987年5月应邀赴德国参加明斯特“国际诗歌节”,随后开始周游西欧和北欧诸国,后定居新西兰,1993年10月8日,他与妻子谢烨双双死在新西兰激流岛上。 据此次“顾城文学系列”策划人刘曦强介绍,此套四卷本将延续至明年9月出完,整套文选由“顾城之城”网站站主江晓敏和顾城胞姐顾乡联合编选并注释。
总计 150多万字的散文体作品,囊括了顾城旅居海外的1992年至1993年这一创作高峰期的作品,有望展示一个全面而立体的顾城。 “顾城之城”站主江晓敏是浙江温岭一所中学的高三语文老师,她于1993年阅读了诗集《海篮》开始接触顾城的诗,“1994年读《诗探索》上面顾城的朋友文昕写的《最后的顾城》,读到顾城铸脚印那个段落的那一刻,我就深深地喜欢上顾城了。
后来读了几乎能搜集到的顾城的所有资料。” 顾城早期的《生命幻想曲》、《分别的海》和后期的《颂歌世界?是树木游泳的力量》都让江晓敏特别喜欢。
她用“真”概括了顾城为人的最大特点,“自然纯净”则是她心目中顾城诗歌的最大特点,“他的诗不是做出来的,而是从心间流出来的。读他的诗时,你忘掉了自己是人,你一会儿是瓢虫,一会儿是河流,一会儿又是石头,这是另一层面上的‘自然’”。
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顾城,分享顾城优美的诗句”,江晓敏于1999年创办了“顾城之城”网站。 然而,也有不少当年的诗友,如今却不愿再重新“面对顾城”。
“关于他的事儿,我不想发表任何意见”,一位当年颇有影响力的朦胧派诗人以此拒绝受访。另一位当年和未出国前的顾城“有过比较多的交往”的诗人,则宣称正忙着写一部文化散文书稿而无暇评说旧友。
“朦胧诗”阵地《今天》的编辑徐晓在今年年初出版的著作《半生为人》中,对北岛、芒克等诗人有浓墨重彩的回忆,但谈起顾城却没有太多的印象,“当时编他的诗主要是北岛,我也只是在公开场合见过他几次而已。” 多数诗友的不愿置评,或许有众多不同的复杂原因。
但顾城真的就是这样给人一种“活在自己一个人的城堡里”的感觉。 姐姐顾乡比顾城大两岁两个月零三天,顾城在她印象中的最大特点就是“不爱凑热闹”。
顾城不到一岁时就会走路,“他那时干得最多的事,是走到离地不高的大穿衣镜前,对着镜子看自己”。上了幼儿园的顾城还是“不爱凑热闹”,每次顾乡去接他时,“也就不在玩闹一起的孩子群中找他,他热衷躲在一边看树或者看蚂蚁。”
顾乡回忆,从小博览群书的顾城,一次为了安慰受欺负的同学居然给人家讲起了《三国演义》的故事,并得到了“故事”的雅号。但同学们围拢着想听他讲时,“还是不容易听到他讲故事,因为他不习惯被围在中间”。
“但是。
2.求歌曲钗头凤中的11个典故的详细人物,背景,,以及故事的感想??
1、破镜重圆 出自孟棨《本事诗》,南北朝陈朝的故事。
2、相濡以沫 出自《庄子》,“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3、三尺白绫 出自白居易《长生殿》,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
4、长亭相送 出自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 5、钗头凤 陆游与唐琬题在绍兴沈园壁上的诗句。
6、玉玲珑 相传是一把传世古琴。 7、红颜霓裳 唐明皇曾为杨贵妃创作的《霓裳羽衣曲》。
8、未央宫 汉代的皇宫。 赵飞燕掌中跳舞的故事。
和杨贵妃又暗合“环肥燕瘦”。 9、游园惊梦 汤显祖《牡丹亭》中最著名的一出。
10、锦芙蓉 成都称为锦官城,又叫芙蓉城。暗示五代后蜀主孟昶为美人亡国的故事。
11、游龙戏凤 明代正德皇帝和李凤姐的传说,也就是王菲主演的《天下无双》说的那个故事。 有人在兵荒马乱的分离中折半面铜镜漂泊经年又重圆如新 注:南朝陈代将要灭亡时,驸马徐德言将铜镜破开两半,跟妻子乐昌公主各藏一半,作为信物。
后来果然由这个线索而得以夫妻团聚。现用“破镜重圆”比喻夫妻失散或决裂后重又团圆。
有人在马嵬坡外的夜半时留三尺白绫秋风吹散她倾城的宿命 注:大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叛乱起烽烟,天宝十五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携一班臣子及杨贵妃仓皇西逃,是月十四日,杨国忠被杀,玄宗被迫赐贵妃缢死马嵬坡。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玄宗从四川东归,途中又经马嵬坡。
此时已人事皆非,当年的倾国倾城如今只剩却荒冢草青。 有人在干涸龟裂的池塘中见鲤鱼一对用口中唾沫让彼此苏醒 注:成语:相濡以沫【解释】:泉水干了,鱼吐沫互相润湿。
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 【出处】:《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
我打碎玉玲珑相见别离都太匆匆 注:相传“玉玲珑”乃传世古琴,藏于湖南某氏。 琴为方头,作内收双连弧形项腰,与传世的历代古琴图式所绘“凤势式”图形。
两片玉,合称玉玲珑,当两玉相遇,会发出清脆的响声--玲珑,原本就是玉的声音呵。并不曾看清那两片玉的形状,然而由声及形,再及色,想象中,该是晶莹的半透明的羊脂玉吧,小巧,声音清脆,玲玲盈耳。
而它的由来,似极了古希腊的神话--其实每个人都只是半个,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另一半,一旦相遇,也会如玉玲珑这般吧,知音般的欢喜,忍不住发出玎当声响,是心声吗?而在还未相遇的日子里,缄口不言,是沉默而执着的期待吗? 在未曾相遇的日子里,我是一片沉默的玉。 任凭狂风吹激,固执地不出一声。
直到你来,唤起我内心深藏的声音,每一声,都蕴藉着欢喜,以及流浪的酸楚。 解游园惊梦我几杯愁绪唱罢还是痛 注:游园惊梦《游园惊梦》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牡丹亭》里的一折。
杜丽娘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一日,背着父母和塾师,和丫环春香到后花园游春,花香鸟语,触景伤情,游倦之后,回房休息。 在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在花园中相会,并有许多花神一起来为他们做媒。
杜丽娘的母亲来到床前将女儿唤醒,母亲看见女儿神情恍惚;嘱咐她以后少去后花园。杜丽娘虽然应允,但心里仍在追恋梦境,不久竟忧郁成疾。
3.黄渤的家庭背景是什么样的
黄渤,山东青岛人,1974年8月26日生于甘肃,是中国内地的男演员,黄渤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配音专业。
据了解,黄渤的父母都是在政府机关工作,是处级干部,父母也都是大学文化,是知识分子家庭,所以他根本不是出自演艺世家。父母为了将黄渤培养成未来的机关干部,从小就对黄渤的学习成绩很是关心,但黄渤并不喜欢文化课,更不爱上学,反而对跳舞、唱歌、画画很感兴趣。之后,因为凭着对歌舞的热爱,初中辍学,跑到歌舞厅做驻场歌手,应该说,是当年第一批在歌舞厅驻场的歌手,因为受到广大听众的欢迎,风头正劲,于是租了个叫“蓝色风沙”的组合,在全国各地演出,但很可惜,因为曲风老套,被年轻人淘汰。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演艺事业,他搞过乐队,做过驻唱,也当过舞蹈老师,还开过工厂。凭借着三分才气,四分特质进入了影视圈,最后凭着特立独行的表演风格在影视圈立足。不得不说,这一路走来,着实不易,黄渤能有今天的成就,全凭的是真实力。
黄渤因“疯狂的石头”出名,参演电影票房总共高达50亿。代表作有:
1、2012年《杀生》,荣登金马奖影帝宝座
2、2012年《泰囧》
3、2013年《西游》
4、2013年《厨子戏子痞子》
5、2011年《101次求婚》
6、2013年《无人区》
7、2014年《亲爱的》
8、2014年《心花路放》
9、2015年《寻龙决》
10、2016年《极限挑战之皇家宝藏》
4.求astor piazzolla的介绍和生平
阿斯托尔·潘塔莱昂·皮亚佐拉(Ástor Pantaleón Piazzolla)于1921年3月11日在阿根廷的马德普拉塔出生,祖籍意大利普利亚大区巴里省特拉尼镇。
他是家中的独子,父亲名叫维森特·诺尼诺·皮亚佐拉(Vicente Nonino Piazzolla),母亲叫亚森塔·麦维蒂(Asunta Maiwetti)。1925年皮亚佐拉随家人来到美国并在纽约长大。
和大多数移民一样,初到美国的皮亚佐拉家境非常一般,如果大家看过《教父》《美国往事》这些电影的话,就会知道当时移民的生活是何等的艰难。 1934年,在纽约拍摄的电影的加德尔需要一位演奏手风琴的孩子在电影中担任配角和伴奏,于是13岁的皮亚佐拉来到了大师身边,正是与加德尔共度的这段美好时光使皮亚佐拉体会到了探戈音乐的魅力。
于是皮亚佐开始发奋苦练手风琴。 1979年皮亚佐拉为班多钮手风琴写了《手风琴与管弦乐队的协奏曲》。
这部协奏曲的乐队部分皮亚佐拉没有用铜管乐器与《再会罗里罗》的整个乐队编配一样,由弦乐和钢琴 、竖琴、打击乐器组成。这样的乐队编制与交响乐和室内乐的编制有所不同,它的组合更类似皮亚佐拉探戈乐队即兴、零散的编制。
在阿根廷的音乐史上,这部协奏曲应该是一部西方作曲技法与民族意识进行深层次交融的代表作。它和皮亚佐拉的其他作品一样,都具有皮亚佐拉式的独特性格,同时这部协奏曲又遵循了古典协奏曲的规则,全曲由三个乐章构成。
第一乐章“快板”要求“清晰的”。乐曲一开始乐队由弦乐和打击乐队以亢奋、激昂、强劲的节奏全奏进入,音乐激烈的盲目、丰盛的颓靡。
音乐的基调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独奏手风琴的旋律凸现,使音乐更加孤独,幽怨,放纵。
第二乐章“中板”,这个乐章从弦乐凄冷优美的独奏开始 ,像回忆、怀念。第三乐章“急板”是整个协奏曲的高潮,在打击乐器有力的拍点中,整个协奏曲在嘈杂喧闹直至人声鼎沸的集体狂欢中结束。
这部协奏曲你能从中体会到手风琴簧片发出的声音带给你的那种世俗力量的震撼同样感人肺腑。 这就是他,探戈之父-------阿斯多尔·皮亚佐拉.希望大家多多支持他!可以去听听他的音乐,尤其是遗忘的探戈,超好听的一首探戈,经典之作之一,令人想哭!!!!!! 皮亚佐拉专辑中,比较热门的有《狂热舞者与无休止的夜》(The Rough Dance and the Cyclical Night),《再会,诺尼诺》(Adios Nonino),以及罕有的歌剧作品《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玛利亚》(Maria de Buenos Aires)。
此外,《探戈零小时》、《探戈芭蕾》等等,多收录为他的较为知名和热门的曲目。 以下摘录自WIKIPEDIA 若干按年份排列的代表作: 1943: Suite para cuerdas y arpas 1946: El desbande 1952: Rapsodía porteña 1953: Buenos Aires 1954: Sinfonietta 1959: Adiós Nonino (《再见 诺尼诺》皮亚佐拉纪念其亡父的作品,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1963: Tres tangos sinfonicos 1969: Balada para un loco 1969: María de Buenos Aires (探戈歌剧《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玛丽亚》) 1970: El pueblo joven 1973: Libertango (《自由探戈》) 1975: Suite Troileana 1976: 500 motivaciones 1979: Concierto para bandoneón (《班多纽手风琴协奏曲》) 1982: Le grand tango (写给独奏大提琴与钢琴的《大探戈》) 1986: El exilio de Gardel 年份未考的若干代表性曲目: Kicho (写给皮亚佐拉的合作伙伴Kicho Diaz的低音提琴独奏小品) Oblivion (《遗忘》 皮亚佐拉最富代表性的探戈小品之一) Four Seasons of Buenos Aires (《四季》 探戈组曲 皮亚佐拉最富代表性的组曲之一) Contrabajissimo (《最低音》 皮亚佐拉写给独奏低音提琴及探戈室内乐团的作品) Milonga del Angel (《天使米隆加》 皮亚佐拉的最富代表性曲目之一) Una Historia del Tango (《探戈的历史》 皮亚佐拉的最富代表性组曲之一) 故事。
皮亚佐拉的手风琴是活着的生物,牵肠挂肚,柔软绵长,时而激情迸发,时而涓涓细流,虽然和时下流行的音乐元素相去无比遥远,但却如同黎明时分亮起的启明星一般,低低地呼唤,低低地诉说。皮亚佐拉的音乐是需要用心去听的,不用心的话,也许会听到打瞌睡,而用心的话,则是越听越美妙。
他的热门单曲。
5.刘若英的《知道不知道》这首歌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写作背景:《知道不知道》改编自陕北民歌,期间刘若英参演电影《天下无贼》,冯小刚在拍戏时让刘若英听了很多遍这首歌。
后来,冯小刚给姚谦听了这首歌的旋律,姚谦写出来的词很符合片中的女主角。在冯小刚的强烈建议下,刘若英决定亲自演唱这首歌曲。因为刘若英入戏很深,所以录制的很顺利 。
在拍电影《天下无贼》时,刘若英通过邮件和姚谦谈心,刘若英说她感悟到人有两种记忆,一是抱怨遗憾的,一是满足快乐的,姚谦看后为刘若英创作了歌曲《阴谋》。
刘若英首发专辑于九五年,是时双面奶茶已凭《少女小渔》一片声名大噪,顺水推舟之下,关于这首歌的演唱技巧方面,有音乐人找到了许多《知道不知道》的技巧。
二十五岁的这首张专辑便取名曰《知道不知道》。此张处女专辑集合不少电影主题曲,更在曲间插入电影对白,颇有电影原声带之特征。
扩展资料
《知道不知道》收录于专辑《听说?》。《听说?》是刘若英于2004年10月22日发行的专辑,共收录了10首歌曲。专辑的制作人是马毓芬。2005年,专辑歌曲《听说?》获得MusicRadio中国TOP排行榜“港台年度金曲奖”。
专辑中的十首歌曲,都从不同角度与观点描述分手之后的各种心理状态,专辑因此命名为《听说?》。刘若英为了点出爱情里的第一个人都拥有不安与不确定性,特别在专辑的每首歌名后加“?”。
整张专辑由制作人马毓芬,词曲作者林暐哲、姚谦、陈晓娟、张亚东、周耀辉、易家扬、易齐、吴青峰、葛大为等打造。
整张专辑先提出整体企划概念才作歌、选歌。在定了“听说?”这个主题后,姚谦就为刘若英量身创作了歌曲《听说?》。刘若英在录制《听说?》时,不自觉地流下泪来,因为该歌曲让刘若英想到了她曾经一段无疾而终的感情,直击了刘若英的内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听说
6.谁能介绍一下古琴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到现在至少也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了。
本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却可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诗经·关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亦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等记载。 古琴结构 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约120—125公分左右),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说象周天365度)。
一般宽约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约二寸(6公分左右)。
琴最早是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有颈,有肩,有腰,有尾,有足。 “琴头”上部称为额。
额下端镶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又称“临岳”,是琴的最高部分。琴底部有大小两个音槽,位于中部较大的称为“龙池”,位于尾部较小的称为“凤沼”。
这叫上山下泽,又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一条硬木条,称为“承露”。
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
琴头的侧端,又有“凤眼”和“护轸”。自腰以下,称为“琴尾”。
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用以架弦。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
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象征七星。 琴腹内,头部又有两个暗槽,一名“舌穴”,一名“音池”,一名“纳音”尾部一般也有一个暗槽,称为“韵沼”。
与龙池、凤沼相对应处,往往各有一个“纳音”。龙池纳音靠头一侧有“天柱”,靠尾一侧有“地柱”。
使发声之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由于琴没有“品”(柱)或“码子”,非常便于灵活弹奏,又具有有效琴弦特别长,琴弦震幅大,余音绵长不绝等特点,所以才有其独特的走手音。
就构造而音,琴的各部分结构十分合理。其体积不大不小,既便于携带,又方正雅致。
有心品琴,其形已足以使人心怡。 从琴各部分的命名亦可著出琴制之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琴前广后狭,象征尊卑之别。官、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种社会等级。
后来增加的第六、七根弦称为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之合恩。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征闰月。
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这些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征意义实反映出儒家的礼乐思想及中国人所重视的和合性。
因为礼的作用是为了保障个体,使个性有所发挥,乐以同和,其作用是与群体谐协。礼乐之同时并用可使个体和群体之间能互相调剂,形成人与人之间平和而合理的生活。
所以礼乐这两套表面相反的技艺的推行,实为求达到相辅相成的和合性的目的。而从古琴形制命名所借用的社会秩序、等级的名称来著,可见其制作形制即寓有教化人伦的深意。
古琴造型 古琴造型优美,常见的为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灵机式、蕉叶式、神农式等。主要是依琴体的项、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分。
琴漆有断纹,它是古琴年代久远的标志。由于长期演奏的振动和木质、漆底的不同,可形成多种断纹,如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裂断、龟纹等。
有断纹的琴,琴音透澈、外表美观,所以更为名贵。古代名琴有绿绮、焦尾、春雷、冰清、大圣遗音、九霄环佩等。
古琴演化 唐琴尤其是盛唐之琴,造型肥而浑圆。现存的唐琴大部分常在龙池、凤沼的面板上贴有两块小桐木,作为假纳音,直至明代初期,仍有制琴家采用这种方法。
唐琴的断纹以蛇腹断为多,也有冰纹断、流水断等。其表面漆灰则有墨、栗壳色两种,有朱红漆者皆为后人修补时所加。
灰胎皆为纯鹿角灰,用麻布自下而上包裹琴背两侧直至面板边际,以防止上下板开胶。这些琴的边长皆在120至125厘米之间。
宋代的古琴发生变化,全长128厘米,肩宽25厘米,琴身扁而长大,尺寸大于传世唐琴,为北宋琴主要风格之一。南宋,除仿古之作外,体形则逐渐扁平狭小,尤其是仲尼式古琴,呈耸而狭之状,为南宋制琴的主要风格。
宋人制琴以桐面梓底或松杉面底为主要制琴材料。断纹有蛇腹断、冰纹断、流水断等,牛毛断则鲜见。
灰胎仍以鹿角灰为主,也有用麻布打底者,但不多见。北宋晚期还出现了八宝灰(即将金银珠翠珊瑚等碾碎混入鹿角灰共用)的用法。
宋代是唐以后制琴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官方甚至设局制琴,即所谓“官琴”。元代制琴是宋、明之间的过渡期制品,由于历时比较短,现存的实物也比较少。
明代造琴之多盛况空前,不论皇帝亲王还是官宦之家,好琴者甚多。其宗室制琴就有宁王、衡王、益王、潞王四大名家。
四王之中惟潞王造琴最多,制作始于崇祯年间,据传达四五百张之多,且式样尺寸一致,均按年份次序编号刻款于腹内;琴背刻有琴名“中和”,敬一主人题 “仰长江水”诗文以及“潞国世传”大印一方,皆用八宝漆灰。 弹奏方法 演奏时,将琴置于桌上,右手拨弹琴弦、左手按弦取音。
古琴的音域为四个八度零两个音。有散音七个、泛音九十一个。
转载请注明出处云涧古琴网 » 古琴双鹤听泉背景(顾城诗所表达的意思和他生活的背景)